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来说,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标准:
01
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02
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地区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03
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04
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
05
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式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
06
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对照明孝陵来看
(1)明孝陵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独创新规,在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为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所沿袭,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2)明孝陵具有宏大有序的布局、神秘完善的风水环境、蜿蜒曲折的神道、和谐完备的排水体系、典范意义的建筑风格和技艺,构成了一项创造性的皇家陵寝工程的杰作。其高大精美的神道石刻代表了中国14世纪晚期的石雕艺术水平和风貌。
(3)明孝陵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典范,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文化成就和工程成就。
(4)明孝陵和明、清两代的多位皇帝以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包融着深刻的东方文化内涵。
符合其中第(1)(2)(3)(4)(6)条标准,也就是说,除了脆弱、易于损坏外,明孝陵的历史文化价值都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
“真实性”和“完整性”
当然,仅符合标准是不够的,还要满足“真实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标尺,这也是世界遗产最核心的原则,并且贯穿于世界遗产从开始申报到今后保护的全过程,不仅适用于文化遗产,同样适用于自然及其他遗产。尤其是真实性,至少包含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四个方面,而环境的真实性却往往为我们所忽视。正因如此,我国武陵源、张家界、三江并流、丽江古城,甚至故宫、天坛、颐和园、布达拉宫等遗产项目先后因过度开发,环境改变等原因,被世界遗产组织“黄牌”警告。
明孝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在哪儿呢
明孝陵陵址由朱元璋亲自选定,从1381年开始营建,至1413年朱元璋之子、明成祖朱棣营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工程前后延续30多年。明孝陵在明代受到精心的维护,此后,又经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和保护。600多年来,明孝陵虽遭受风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侵损和战火破坏,但陵寝格局保存完好,所有建筑遗址均未受到严重人为损毁,地下墓室完好如初,环境风貌也未改变。
具体而言,陵区内的建筑和石刻,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外御河及桥梁、神道石刻、石望柱、棂星门基址、内御河及金水桥、陵宫门(1998年由古建筑专家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在原址复建)、享殿前门基址及两侧的井亭、神库、御厨遗址、享殿基址及两侧的配殿遗址、神帛炉基址、内红门、宝城前御河及大石桥、方城、明楼基址、宝城、宝顶、陵宫墙基及挡土墙、东陵遗址等,均为明代建筑遗存,因而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