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分,为什么头条可以做出《我在岛屿读书》|访问

fjmyhfvclm2025-01-23  10

北方已经迎来初雪,但南方依旧温暖。近期,今日头条的文化慢综艺《我在岛屿读书3》已经收官,无论口碑还是热度都再书新篇,12期节目全网曝光量高达100亿,其中今日头条站内节目播放量达到2.4亿。节目平均收视率取得稳居周四同时段文化类节日TOP1。

关于这档节目是如何产生的,在《我在岛屿读书》首次线下主题日活动「岛屿书声日」的活动现场上,我们和今日头条作者与内容生态负责人李黎有过一次深度交流。活动在三亚的大草坪上举办,1500名观众与节目第三季的嘉宾余华、程永新、叶子等人见面和交流,是一次由写作者和阅读者共同创造的连接现场。

李黎透露,《岛屿》第三季的收视和外部评价整体走高。“你知道他们的阅历和知识都在你之上,但是仍然愿意和你像普通老友般平等风趣地交流。”“爱死这群有趣的‘老头’了!”“国内慢综艺天花板。”这些都是观众们对于这一节目的评价。在过去两年中,《岛屿》凭借别具一格的慢节奏、文学性的内容,以及有趣的嘉宾成功破圈。

近两年,一些以慢和真实为特点的影视剧综逐渐崛起,如《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以及与《岛屿》同为综艺节目的《种地吧》等等,皆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成果。

但回溯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慢节目可以在流行“短平快”内容的当下有一席之地?以男性用户和即时消息为主的今日头条又为什么能做出“长深慢”的《岛屿》?

对此,包括36氪在内的媒体对李黎进行了一次访谈,以下是访谈实录,由于篇幅问题,有所删减和调整。

为什么《岛屿》可以跑出来?

Q:你觉得《岛屿》能走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李黎:这个节目做得很真诚。我没有想在里面植入一些说教的东西。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比较动人的东西,到最后可能会有一些通用性。我只是忠实地记录一些已经存在的东西,这些本身就很动人。

虽然这是一档文学类的节目,但我没有在生硬地去和你讲述文学,我们把文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生活本身就有比较强的覆盖性。基于这个,《岛屿》确实在聊文学,但不能轻易地把它定义为一个文学类节目,它是生活类吗?也不是。是真人秀吗?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在创造一种新的节目类型。

Q:它有偶然性吗?出乎你的意料吗?

李黎:我觉得出乎我们的意料。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有偶然性,但复盘的时候总能找到必然性,这个必然性我能持续复制它,成功就是必然的了。

这其中,我觉得有几个重要的事情。一个是要请对嘉宾,“请对”的关键点是什么呢?我们要做这个节目的时候,也从外部收到过一些节目方案,包括《岛屿》出来之后,也有很多制作方来跟我们提案,大家更习惯要求流量,很多人的提案都是请话题人物。

《岛屿》的嘉宾老师不能说没有流量,他们肯定是有一些关注度的,但我觉得更好的是,他们真的是朋友,真的在相同的领域里磨合得很好,对自己领域的了解也很深入,有话聊,也愿意聊,这是第一个特别重要的事。

第二个是我们的拍摄过程是没有脚本的,很多金句确实都是老师们自己的积累。我还听过一个故事,上次叶子老师给我们讲的。我们这次去希腊拍摄,他们跟西川老师,要往一个河的入海口走,大家原定的计划是去那看夕阳。走着走着,西川老师喜欢到处逛逛,就跟大家走岔了,后来他错过了原定看夕阳的行程。但错过就错过,错过也没关系。大家这个失散然后又重聚的过程,包括叶子老师也在跟我说,“跟着西川老师的过程我就在想,到时候我们在同一个河流入海口,也许我们最后没有在一个地方看夕阳,但是我们在河的两端彼此对望。”我觉得这件事本身就很动人。

没有剧本,然后也不强行去要求流量。我今天倒回来去看《岛屿》,觉得最关键的是这两个点。

Q:还有就是现在受众的需求。

李黎:对,可能恰好击中了大家。《岛屿》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治愈,让你觉得生活里还有诗和远方。《岛屿》给人的不是一种短暂的情绪上的释放,反而描绘了一种理想和可能性,我觉得这是动人的地方。

Q:现在很多内容都注重当下性,和当下的话题结合或者满足当下的情绪价值。咱们这个节目有去做这样的结合吗?

李黎:这个问题特别好。首先,得感谢我们的嘉宾老师,我觉得还是老师们的积淀太深了,他们是一群时刻在思考的人。然后,从节目整体的设计上,没有刻意规定你需要在哪儿讲什么,不是那种脚本型节目,所以会讨论到一些热点问题,因为是生活在当下的人。文学本身不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对于大家来讲,节目也好、头条也好,我就是把我们能想到的、看到的一些东西呈现出来,给大家一个参考。最终你能思考到什么,或最终对当下一些事件是怎样的看法,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大家愿意借由这个节目去想一想,我觉得就很好了。《岛屿》大概就是这样,给大家打开一些视角,去听听别人怎么想。

Q:《岛屿》新的一季出国了、加大投入了,是因为看它成功了?

李黎:这倒不是。我们这次出国是因为之前一直在国内聊,聊的也是中国文学这些东西,但是越聊越发现,从文学、到文化、到文明,其实是跨越国际的,它会有很多碰撞和交流。基于这个考虑,我们也希望借助这个节目,让大家看见多样性。

走出国门之后,我们不仅让老师们从他们的视角去聊海外,也邀请了希腊的诗人、当地的学者来和我们一起聊,希望给用户提供更多的视角,看到更大的世界。

Q:大家都愿意做文学类的节目,您刚刚也说头条做这个节目是为了提升平台的品质,那大家愿意坚持的原因是什么?

李黎:我觉得市场上坚持的人不多,可能还有《十三邀》,类似这样的可能还有一些。我没有跟这些节目背后的平台资方去聊这件事,但我觉得现在还能坚持做文化类内容的朋友们,可能多少都保持着一点坚持深度内容的发心。

口碑是最重要的

Q:谈谈做《岛屿》这档节目的初心吧?

李黎:初心其实不复杂,还是得回到头条本身。今日头条其实就是以图文起家的,然后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去做一些内容。我觉得用户也挺有意思的,我也是最近得知了更新的数据。用户本身也很喜欢深度阅读这件事情,我们的用户现在的日均消费时长能达到每个人80分钟。

我们相比一些竞品,应该是遥遥领先的。基于这些,我们去看用户阅读的那些内容,会发现除了时政资讯、新闻这些头条起家的东西外,还有很多文学、历史上的东西,大家关于这些的讨论也很多。

我们平台涉及的这些内容,天然就在文字的领域里,离文学也近,用户也喜欢这些内容。我们平台上的创作者中,很多也属于文学领域,各行专家都有。头条有这样的资源和优势,还是要充分利用。

此外,我们既然身处这个领域,确实也承担着相关责任,所以也会想能不能把自己的这种优势和影响力、认知和发现,用一些面向更广用户的方式传递出去。如果这个过程,还能再带给大家一些更有意义的收获,那就更好了。

Q:你们内部怎么定义这个节目是否成功,有没有一些指标?

李黎:我们最关注的是节目的口碑。刚才也说了,我们在头条上观察到自己的资源优势,观察到用户喜好,希望能让这些去影响更多人,所以对我们来说,节目的品相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个节目前两季的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是个不容易的成绩,这是我们最看重的。

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考核指标。比如说外部到底怎么来评价这个节目,是不是有一些“自来水”用户的、很具象的反馈。除此之外,当然也有底线标准,比如不亏钱。但坦白讲,这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Q:怎样去看外界的评价?

李黎:头条本身就是一个互联网平台,我们能听到很多用户的声音,这是一方面。另外,这个节目本身是面向大众的,我们肯定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看一看,看看大家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的。

包括这次我们做线下活动,我觉得更像是一种主动地走进用户。以前我们都是被动的,用户先说,然后我们找一找、盯一盯。包括大家可能也会跑到我们的官号,说给我们听。

这次我们也想说,既然节目有很多忠实的粉丝拥趸,大家的表达欲也很强烈,咱们是不是就在线下,先见上一面,然后更加开放地去聊一聊。不止听听对《岛屿》的,之前这些节目的反馈也想听一听。包括他们对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些预期,我们也可以去做节目的调整,大体上是这样想的。

Q:很多其他平台的综艺,目标是很明确的,能拉付费会员,又能有原创。但《岛屿》实际上挺高端的,高端代表着小众,那这样一个高端小众的节目与头条这种大众的定位是怎样平衡的?

李黎:这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我们选了这个方向,就没有把这个节目当成一个帮我们去带流量的工具,没有这种考虑。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更符合公司语境的目标,我觉得是我们想追求某种影响力。

然后那这种影响力可能是局限在某些人群里,再通过这些人群去扩散。我们更关注看到这个节目的人会怎么看待头条,也更关心这些人未来会怎么向别人去描述头条。

如果是站在这个角度上,我觉得《岛屿》是大获成功的。所以我们也还是有一些余地,愿意在这些偏口碑影响力的方向上去做投入。

《岛屿》与头条

Q:您说头条用户喜欢看文史哲,其实公众号里也有很多文史哲的内容,尤其是讲历史的,特别受中年男性的欢迎。所以你们去研究头条用户的阅读习惯,是细分之后的,还是一以贯之的?

李黎:

其实还是回到“用户到底爱看什么”的问题。喜欢看中的大头,其实还是热点,我们的热点是那种严肃性热点,不是娱乐影视那种,我们平台主流的都是国际、时政、民生、社会等。再往下一层,我们的用户喜欢看的不是知识,是历史故事、人物故事。人物故事里其实也不光是历史人物的,还有企业相关的,企业家在我们这里也特别受欢迎。

Q:那《岛屿》有没有帮你们拓宽用户画像?

李黎:拓宽太多了。App端上就像刚提到的,还是中年男性居多。但是这个节目,因为综艺本身可能就是女性用户相对来说多一点,然后这个节目的基调、节奏是比较舒缓安逸,也比较治愈的。因此,我们现在看来,节目的用户里,其实女性要多一些,而且可能还相对来说还要年轻一点,可能是30以下的这些女生。

甚至很多大学生,它还真不是下饭,我觉得大家可能就是沉浸在这个节目里面,应该更多得到的还是精神上的收获和愉悦。它和那种纯消遣,我觉得还不太一样。它不是让你放松精神,它是让你获得一些认知。

也确实给我们拓宽人群,我们现在的团队里面有同学是看了《岛屿》之后,投了头条的工作,然后进入团队,还挺有意思的。

Q:所以你刚刚说这个节目的作用是“希望别人通过这个节目怎么看头条”,那希望达到的是什么样的效果?

李黎:借助这个节目我们就是想告诉别人:首先,头条不只有很及时性的热点新闻,在头条上我们还有更丰富、更深度的内容,就是刨去热点新闻信息之外,文学是一个拓展的方向。

其次,这个节目里不只在聊文学,也在聊生活,聊到很多东西,包括旅行本身,对吧?这也是一些视角。

此外,节目本身不能说它是年轻化,但我觉得它会有一些轻松感。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治愈的感觉,不是娱乐的那种,这些也能冲淡一些头条那种过于严肃或老派的气息。

而在轻松治愈的外壳之下,你会发现这个节目里在讨论的很多东西是有一些内涵和深度的,能够帮助大家打开认知世界、思考世界的角度。然后这个也和头条的slogan——“看见更大的世界”相吻合。未来希望大家再提到头条,确实做到了slogan所说的内容。

Q:那咱们平台给创作者传达的是以这些内容为导向吗?

李黎:是有这种导向的。会让他们觉得头条更重视这样的方向和领域,包括明白头条对于品质的要求是怎样的、希望我们的作者是怎样的人。

Q:头条在节目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优势?

李黎:电视的传播是单向的,就是你有想法但找不到人沟通,头条对于节目来讲,就是一个移步的讨论空间,让大家跑到平台上重新去聊《岛屿》。

我们还让用户参与到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比如说,《岛屿》书库的书是找用户收集的,每一季节目都会让用户给节目组寄书并附上感悟,嘉宾也会挑选部分书籍在节目中做分享。

那这些用户是哪里来的?节目一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在平台上从用户那里收集点子,这个过程也是一次宣发,然后很多收集到的点子被用到了节目里,对于用户来说就是正反馈。

Q:《岛屿》未来会怎样?

李黎:基于用户的口碑和反馈,《岛屿》应该会坚持做下去。节目三季以来,变化和创新是肉眼可见的。首先是岛屿的选择,今年走出国门后,正式开启了世界文明的碰撞,选址的视野更开阔了。

其次,节目嘉宾的多元性会进一步提升,国际面孔的加盟让“岛屿朋友圈”持续扩大,未来我们还会考虑邀约更跨界的嘉宾参与进来,充分碰撞观点,带给观众别样的惊喜。依托嘉宾阵容的丰富性,内容构想上我们仍会以阅读为主线,同时不断延伸文学的边界,让文学回归、贴近普通人的日常。

最后,我们也会在概念、设定上的有所升级。比如这季我们已经打破了常规书屋的物理限制,让固定的“岛屿书屋”流动起来,嘉宾们可以旅途中休憩、聚会、畅聊,不断拓展行动线。书屋概念化的同时,“岛屿读书”的意向也在无限扩展。这些都是我们在节目创研方面持续思考的内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gamev918.cn/ent/131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