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被丈夫嫌弃的粗俗女人,讲述了中国女人的普遍命运

fjmyhfvclm2025-01-28  35

《心居》已经完结,虽然话题热度高,但口碑却不理想。许多观众认为,导演为了制造“爽感”,故意通过过多的矛盾冲突去逼迫观众情绪波动。相比《人世间》,《心居》在反映百姓生活,关注民众喜怒哀乐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并没有看完整部剧,但原著我读过几遍。对于主角,我既不特别喜欢也不讨厌,反倒是书中的一些配角更加立体真实,尤其是原本让人讨厌的苏望娣,她身上透露出的烟火气息让人感到亲切。

我们常常能在公园、超市或商场看到像“苏望娣”那样的人。她或许是个小市民,但并不能说她是个坏人。她说话直接,缺乏修养,稍显自私,但她与许多美好的人物一样,心地善良。尽管她或许做事粗糙,但她无私奉献给家庭的精神令人敬佩。

苏望娣与苏家人之间,藏着一些心结。根据原著,她的成长背景并不优越:“她母亲是给别人搓背的,父亲直到解放后才戒了鸦片。”尽管顾家不算显赫一时,苏望娣嫁入顾家仍算是嫁得高攀。顾士莲曾反对她与大哥的婚事。苏望娣本就心存自卑,便觉得顾士莲看不起自己。尤其是顾士海一直混得不如人,弟弟顾士宏是教师,顾士莲则是干部,而顾士海早年下乡,一直在黑龙江工作,直到退休才回城。甚至回城后,住的房子也是顾士莲让出来的。随着时间流逝,局面逐渐发生了变化。顾士宏丧失了妻儿,顾士莲也因病无法生育,最后还得了癌症。而顾昕通过考取公务员,娶了一个高官的女儿。苏望娣自然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这种人性的变化,即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难免出现。

然而,尽管有了这样的变故,苏望娣依然敏感地察觉到亲家对她的不屑与高高在上的态度,这使她回想起当年刚嫁给顾士海时的困难时光。她甚至有些担心:“这段关系怕是难以维持。”此外,儿媳葛玥的性格与外貌根本不是顾昕理想的类型,苏望娣当然也知道这一点。葛玥家境优越,花钱大手大脚,常常让习惯艰苦生活的苏望娣颇有怨言:“生活需要精打细算,否则很容易家财耗尽。”

尽管苏望娣的性格直接,有时说话不太考虑分寸,这番话令葛玥感到不悦,但她并非有恶意。她只是为了让大家过得更好,提醒年轻人要学会节省,避免钱财用尽带来的困境。许多人误解苏望娣为爱慕虚荣,但在我看来,她爱钱是事实,谁不喜欢钱呢?而与葛玥的父母相比,苏望娣显得更实在、朴素。顾昕和葛玥结婚时,顾昕的两居室足够用,葛玥的父母却一定要为面子买一套豪宅,并要求两家分担首付。

婚礼上,顾家怕办得不够体面,竟然自己花大钱办了一场奢华的酒席。苏望娣对这种豪华婚礼并不满意,认为这不是过日子的方式,只是在浪费钱。豪华的婚礼背后,潜藏着将来的不稳定与困境。随着葛玥父亲的倒台,苏望娣的反应表现了她作为普通妇女的良知与本性。

在面对困境时,苏望娣关心的并非自己的得失,而是害怕家族受到连累。尽管她表达得过于直接,却显示了她的普通人之心。她的担忧是源自对历史的记忆,对曾经岁月的恐惧。苏望娣的这些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她在葛玥面前说出这些话有些不妥。她本是一个性格较为保守的女人,见识有限,也因此显得有些胆怯。然而,尽管如此,她内心善良,并没有将自己的怨气发泄在葛玥身上。

在照顾怀孕的葛玥时,苏望娣全力以赴。她自己吃得简朴,却还为媳妇炖鸽子汤。在顾士海这位丈夫面前,她无数次为家庭付出,他却只在背后抱怨。顾士海不仅对家事漠不关心,还总是将责任推给妻子。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苏望娣,感到又气又累。长年累月的压抑让她既在外面表现得强硬,回家却又感觉无处诉说。

然而,葛玥渐渐明白了苏望娣的心,婆媳之间的关系逐渐升温。起初,葛玥觉得婆婆有些挑剔,不容易相处,但时间久了才意识到,苏望娣的言辞虽然直率,却没有恶意。苏望娣比那些表面和善背地里做事不堪的人更容易相处。随着孩子的出生,婆媳关系越来越好。顾昕对妻子和孩子的态度冷淡,苏望娣则常常帮助葛玥教训儿子,宽慰媳妇。

尽管有时对儿子的失望,苏望娣依然没有放弃他,因为他是她一手养大的孩子。顾昕的困境到来时,依然是苏望娣四处奔走为他找律师,费尽心力,然而顾士海依旧冷漠自私,甚至在家庭危机面前也不曾真正关心妻子的感受。苏望娣的一番感慨,暴露了她这些年的辛酸和不甘:她为家庭付出一切,却从未得到丈夫的理解与关怀。她的爆发,正是对长期压抑的真实体现。

通过苏望娣的塑造,作者展现了那些看似粗俗、普通但却充满真实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许不够优雅,但她们身上的坚韧和善良,却令我们敬佩。生活虽给她们带来了无数磨难,但她们依然选择勇敢坚守。苏望娣的形象,也因此成为了整个作品中最为成功的角色。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gamev918.cn/ent/143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