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农民起义,黄巢和朱元璋的不同格局决定了不同的命运

fjmyhfvclm2025-01-29  6

张艺谋曾执导过一部名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巩俐、周润发和周杰伦等演员出演。尽管这部影片长期受到批评,但它依然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例如片名就颇具深意,来源于唐代诗人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可能你并不了解这首诗的作者,他的才华也无法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文学巨匠相比。然而,他同样名声赫赫,还被称为唐朝的“掘墓人”,他就是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他发动的农民起义席卷了闽、浙、赣等南方大部分地区,给唐朝带来了致命的冲击。经过二十五年的激战,直到朝廷才能够镇压他的起义,几乎成为唐朝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

黄巢本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但他的家庭背景并非贫寒,而是出生于富裕的盐商家庭。他的起义并非因为生计所迫,而是源于长期屡试不第后的愤怒与不满。从《不第后赋菊》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可以说,郭德纲的口头禅“流氓不可怕,就怕有文化!”并非毫无道理。

当时,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虽有所恢复,但再也无法回到昔日的盛世局面,藩镇割据,边疆不断有冲突,朝政腐败等问题屡见不鲜。在这种局面下,百姓生活困苦,加之水旱灾害频繁,最终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农民起义。在这些起义中,王仙芝领导的义军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支。

已经五十多岁的黄巢,虽然出身富裕盐商家庭,但他心中积压了对社会的不满与对功名的渴望,于是决定加入王仙芝的起义队伍。随着起义的不断壮大,王仙芝的内心逐渐浮现出自私的动机。在唐僖宗李儇的拉拢下,王仙芝竟然私下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准备背叛起义军。

消息传出后,起义军内部群情激奋,黄巢等将领纷纷指责王仙芝背叛。在此情况下,王仙芝为了防止内部分裂,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与朝廷作战。然而,分歧已经产生,黄巢选择脱离王仙芝,带领起义军向东南进发,而王仙芝则带领队伍向西行进。此后,王仙芝被朝廷击败,全军覆没。

黄巢借此机会,迅速壮大自己的军队,并逐步统一了东南富饶地区,最终以一支号称六十万的强大军队直扑长安。唐僖宗虽然是个昏庸的皇帝,但面对黄巢的威胁,他也不得不选择逃往成都避难。

当黄巢攻占长安后,他实现了自己在《不第后赋菊》中的豪言壮语,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光耀曾经的失败之地。长安的百姓在长期受压迫的情况下,纷纷上街欢迎起义军的到来。此时,黄巢也实施严格的军纪,命令士兵不得抢掠民众。据《旧唐书》记载:

黄巢整队行军,严禁抢掠。

881年,黄巢在长安自称帝,国号“大齐”,建元“金统”。这一事件标志着他事业的巅峰,与几百年后的朱元璋颇有相似之处。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名朱重八,出生于元朝末年的贫困农民家庭。通过参加起义,他先后依附于郭子兴、韩林儿等人,逐渐成为领军人物。之后,朱元璋以反元为旗帜,成功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最终统一了江南地区。

1368年,朱元璋在江苏应天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朝,年号洪武,成为了“洪武大帝”,开创了自己的一代伟业。

然而,黄巢在建立“大齐”政权后,迅速迷失了方向,沉迷于享乐,对自己曾经推翻的唐朝没有任何警觉。起义军开始在长安肆意烧杀抢掠,百姓和贵族均遭殃。唐朝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曾描述:

内库化作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黄巢的统治下,长安变得比唐朝时期更加残酷,百姓苦不堪言。也正因为如此,后人常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

当黄巢在长安暴行时,唐朝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李唐朝廷通过各地藩镇联合发起反攻,誓要夺回长安。由于力量悬殊,黄巢只能暂时撤退,但他很快趁机反扑,再次攻入长安。此次,黄巢愤怒至极,对社会的仇恨达到了极点,纵兵肆意屠戮,甚至对百姓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根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

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

此时,长安的死伤人数已接近十万。

黄巢在多次撤退后,最终逃往河南。途中,他的军队由于缺乏粮草和装备,士气低落,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悲惨现象。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

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

最后,在朱温和李克用等将领的联合打击下,黄巢的败军在山东被剿灭,黄巢本人也死于战败。

黄巢与朱元璋,两个领导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人物,一个因失败而迅速消失于历史,另一个却成功建立了持续了276年的大明帝国。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的战略眼光。朱元璋志在建立大业,遵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而黄巢则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只顾个人复仇,未能理智地看待局势,致使自己过早登基。

从黄巢与朱元璋的结局中,不难看出一个道理:格局决定命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gamev918.cn/ent/145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