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暗夜中行走,是每个企业的必然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更是取得成功的必要考验。培训,犹如企业于暗夜中过桥的护栏,或许没办法指引直通罗马的康庄大道,但一定被需要。
关键词:培训价值 时代变革 实战导向
口述|刘学艳 中国移动学院原教学部总经理
整理|张志月 本刊记者
眨眼间,我已退休六年。1987年,我毕业分配来到邮电部管理干部学院。通信行业真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与人类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
早在1980年,我还在北京邮电学院读书。最开始,多场所共用一个电话,大部分通信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争取消灭更多的“待装用户”;一直到1995年,互联网兴起;以及到2000年,3G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元宇宙连接虚拟与现实……
这些年来,通信从传统的电话到手机再到智能手机,已经慢慢突破了点对点的通信,进入到了网络互联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通信给各个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我几乎见证了通信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对此既感到震撼,又深感自豪。
1
回顾
三个工作阶段
工作之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阶段,大多数基层干部具有非常强的实战经验,而理论知识相对来说储备不足。 因此,在缺少专业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在院领导的带领下积极筹备资源,分门别类开发出通信管理各门课程。学员们也都表现出对知识的如饥似渴,深入学习、钻研未知领域,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之中。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邮和电拆分,移动和电信拆分,学院划归到中国移动,我随之调配到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改做企业管理、对外投资分析等工作。十余年间,对企业定位与发展方向、战略制定与实施落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次变动在2011年,我从集团来到中国移动学院。得益于前两段工作经历,我拥有了一定的实践积累,能够从容地应对学院的教学变革。
在此期间,我在教学部任职,工作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 一是培训,这时的培训状况与数十年前已有很大不同,以短训为主,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和组织发展,两者并重,我们需要丰富对应的课程。本以为这段过程会比较艰难,但因为学院的培训老师们均是不同专业的高材生、佼佼者,再加之集团人力资源部强力支持、在集团工作时与各部门各条线有很多合作的经历,沟通非常顺畅,在此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项目都比较高效,效果也得到集团和院领导的高度认可。
二是内训师队伍的建设。在集团人力资源部牵头和各省公司大力支持下,我们协助集团人力资源部共同推进梯队建设、专业认证,内训师从开始只需要参与培训,到后来必须主导培训,内训师队伍体系愈加完善。
三是搭建线上平台。线上平台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其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员工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着手构建了一个综合性的在线学习系统,不仅包括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具备互动交流、在线测试和进度跟踪等功能。随后,不管是培训项目,还是日常考核,我们都会特别注重引入平台,让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培训效果愈加显著。
现在想来,如果一直待在管理干部学院,抱着“偏安一隅”的心态当讲师,而不是亲历时代变革,不去主动做项目、搞创新,也就不能拥有敢于人先的魄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推行上述一系列工作,助力企业战略落地。
2
摒弃
“固步自封”
作为专业的培训从业者,最重要的还是要“懂教育”,一些致力于成为“灵魂工程师”“蜡烛”之类的比喻我觉得都不太贴切,因为“培训”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们也享受其中、共同成长,再带着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去协助部门工作,助力组织发展。
其次,是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培训从业者与学员是并肩战斗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我们开展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取得实际的成效,确保能够充分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培训体系及方法,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够更快适应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为团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是促进培训和管理的完美结合。我身兼管理和教学二职,深知培训与管理的重要性,它们并非毫无关联,反倒应该浑然一体。培训从业者应该学会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学会用全局视角统筹工作。
以搭建线上平台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集团及院领导的强力支持下,重新布局当下工作,与集团相关部门合力开发、构建线上课程体系。 随着移动网上大学的建立,平台深入运营,线上与线下课程密切结合,培训领域得以拓宽,不同类型的课程都能够上线平台,还有“大练兵”“大比武”等技能竞赛同时举办,培训效果显著提高。
3
培训一定要
“务实”
培训常见的“坑”有哪些呢? 坦率来说,虽然我离开这个行业有些年头了,但也一直在关注其发展,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警惕,那就是“过虚”。早年做培训,都希望让学员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真正体会到“原来是这样”“学习到了”,比如我们过去经常邀请行业大咖、实战专家前来授课,或者安排学员出国考察。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可能忽视了信息时代的优势——培训关于“思想”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通过网上随时可以获得知识。其实一些理论正被重复讲述,更重要的是要脚踏实地地实践。
另外,“虚”还体现在与工作不相关,课上讲授的内容不一定被企业所需要。比如,在建立网上大学时,我们调研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与信息,包括集团、技术部门、业务部门、各层级员工;再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设计题库,优化电脑端、手机端操作,安排实操练习、考核认证等等。员工必须通过网上大学的测评,才能拿到证书,进而获得更高的绩效。培训学习一定是与员工的职业发展、薪资水平、年终考核直接挂钩。
“不是站上讲台才能称为培训”。当培训与技能提升有一定距离时,那一定看不到成效;当培训无法跟紧时代步伐,与技术脱节时,也得不到发展。
最直观的证明便是大多数企业无法将柯氏四级评估推进得更深入。总之,培训从业者必须从供给方转到需求方的角度,了解企业究竟期望培训达成什么、解决什么,再与各部门研讨共创,并确保有具体的、量化的考评指标,确保其能对学员的成绩产生一定影响。
任何行业都会有高峰和低谷,即便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先考虑减少“虚”的培训工作。 把“实”的内容做出彩、做出色,培训就是有价值的。
身处存量市场的企业,就好像于暗夜中走在一座桥上,凭借偶尔的一束光明确一个方向,小心翼翼地往前走。 此时,培训便如桥上的护栏,若没有,企业也能继续过桥,但可能需要左顾右盼寻找支撑;若给桥装上护栏,就能在暗夜中内心安宁,走得更加踏实、稳定。
培训或许不一定能成为台阶,但一定被需要。
本文摘编自《培训》杂志2024年12月刊,版权受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图片,立即抢购
更多推荐文章
点击阅读
点击阅读
点击阅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