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氢能源被誉为清洁能源的未来,然而,直到今天,它依然深陷于“近在眼前,遥不可及”的尴尬境地。从技术突破到安全性问题,氢能源的确已经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但一个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成本。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得氢能源的普及变得异常困难,尤其是当氢气超出产地100公里后,成本飙升,令消费者望而却步。氢能源要实现大规模应用,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摊平这些成本。而摊平成本的唯一途径,无疑是规模化。在这方面,作为全球制造业巨头的中国,正处在提供“最佳答案”的风口浪尖。
日本在氢能源领域的布局,一度被视为全球最具前景的方案之一。然而,尽管日本在氢能源的技术储备上占据了先发优势,尤其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全球第一款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的推出,标志着日本在此领域的引领地位。日本车企甚至以“氢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期望通过大规模推广氢能源,最终实现能源的绿色转型。但是,问题来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日本市场的销售数据并不理想。据日本汽车经销商协会(JADA)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国内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仅为422辆,相较于预定目标20万辆,差距巨大。日本的氢能源战略,在实际推广过程中遭遇了惨淡的现实。其实,问题的根源并非技术上的障碍,而是在于“过早”把消费级市场作为唯一目标。氢能源的普及,必须依靠大规模的工业应用才能够摊平成本,而不是一味寄望于消费市场的爆发。
事实上,氢能源的市场并非局限于汽车。全球90%的氢能源应用,至今依然集中在工业领域。这才是氢能源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氢能源得以快速普及的唯一机会。在氢能源的应用上,与电力不同,电能可以方便接入现有庞大的电网系统,而氢能源则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撑,尤其是在储运环节。对几万辆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无法弥补这个产业的巨大空白。而只有当氢能源大规模应用于工业领域时,才能推动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进而摊平运输与储存成本,从而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氢能源普及。
在这一点上,中国无疑是全球最具优势的氢能源市场。从工业应用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无论从生产能力、市场需求,还是政策支持上,都走在了全球前列。2024年,尽管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以商用车为主,但中国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达到2501辆,占全球总销量的一半,成为全球最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而且,政府层面的支持更是为这一领域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从氢能源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到《能源法》颁布,氢能源的法律地位获得了平等的承认。政策支持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对氢能源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高度重视。
然而,尽管中国的氢能源市场潜力巨大,推动氢能源产业落地的障碍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氢能源的运输成本方面,当前仍然是行业的最大瓶颈。氢气的储运不仅面临着高昂的成本,还因其被定义为“危化品”而受到诸多政策和技术上的限制。运输氢气的成本,不仅仅体现在运输环节本身,氢气的储存也充满挑战。为了降低氢气运输成本,行业不断尝试将氢气转化为液态或固态形式,尝试以液氢和氢化合物形式来运输。然而,液氢的制备需要大量的能源,且运输过程中需要耗费更多的成本。此外,氢气的储运还面临着材料上的问题。当前,氢气的高压储存和运输仍然需要依赖进口的先进材料,而这一点对中国的氢能源产业链造成了不小的制约。
尽管如此,中国正在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应用,推动氢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钢铁、炼油等行业,氢气作为还原剂的应用,已经初步展现出其在工业领域的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氢气应用于化工、钢铁等行业,消除碳排放的同时,也为氢气的消费市场打开了新的大门。我国的氢气产能在不断扩张,尤其是绿氢产能的增长,正是推动氢能源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更多绿氢项目的投产,中国有望在全球氢能源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中国来说,氢能源的未来不只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而是依赖于广泛的工业应用场景。随着氢气生产与储运成本的逐步下降,氢能源不仅可以在商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更将在钢铁、化工、冶金等重工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推动氢气管道运输体系的建设,降低氢气的运输成本,将成为中国氢能源未来爆发的关键。从目前的政策和技术方向来看,中国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全球氢能源的领跑者。
中国能够成为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依赖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与政策的支持。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氢能源的成本必将大幅下降,最终迎来真正的普及。对于氢能源的未来,我们无需再怀疑——它已经从遥不可及,逐渐走到了触手可及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