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当头 奋发有为 | “无中生有”育未来!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培育布局未来产业、把握发展主动权

fjmyhfvclm2025-01-19  81

“得益于江苏良好的产业生态,生物制造、商业航天、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这些未来产业也‘无中生有’地来了,正在加快培育。”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讲话“点名”四个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力量,这四个未来产业正是窥见江苏培育布局未来产业、把握发展主动权的一扇扇窗口。各地如何推动产业“无中生有”,未来又能否育苗成林、百花齐放?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代表委员。

量子产业,不可限“量”

很多人知道,无锡惠山是“一包三改”经验和“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今的惠山已是量子科技的前沿阵地。早在6年前,惠山就与中国科学院杜江峰院士团队开展合作,按照“研究所+产业园”双轮驱动的模式,在全省率先布局量子科技及其产业。

去年,惠山区量子产业产值达3亿元,占无锡全市3/4。由杜江峰院士领衔研发的全球首款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3D模型填补了行业空白,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等多个重点产品已研发量产。惠山还成功孵化了量子感知、国仪无锡、国仪海聚、国仪石油等多家企业,建成量子传感、气体吸附、扫描电镜三大制造中心,总投资30亿元的无锡量子感知产业园建成投用,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有报告指出,未来量子产业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美元级别,前景不可限量。“前瞻布局,‘看准了’就要‘抓紧干’。”省人大代表、无锡市惠山区委书记程松表示,惠山提出建成全球领先的量子精密测量产业园区和全国最大的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基地的新目标。

下一步,惠山区将按照“产业规划+特色园区+促进机构+引导基金+政策工具+品牌活动”的工作机制,促进量子科技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助力攻克量子科学仪器、量子传感器、量子检测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有效推动量子技术在生物医疗、物联网、能源等领域实现产业化,让量子产业在惠山“从1到N”形成产业闭环。

商业航天,瞄准“星赛道”

航空航天集群是江苏“1650”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之一,总产值已破12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商业航天,给江苏带来产业新风口。在产业规模上,江苏企业航天产业配套能力强劲,涵盖载荷、电子、组网等领域,这吸引国内一些商业航天领军企业计划在江苏落户。

2023年,江苏省微小卫星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立,也拉开我省商业航天领域卫星建设的序幕。在省人大代表、南京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张骏看来,随着卫星微小型化、高密度集成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微小卫星逐渐成为商业航天产业新的增长点。而在南理工,就有一支专业研发团队长期服务于微纳卫星建设,实现整星设计制造,目前发射卫星10余颗,其技术研发攻坚与产业应用工作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通过产业辐射,江苏在数据服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已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目前,在商业航天领域中,江苏具有技术研发、人才输送和服务支撑等明显优势。下一步需要结合微纳卫星行业发展,打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实现突破。”张骏观察认为,在微纳卫星领域,江苏处于规模化产业化的爆发前夜,比如在南通开发区,江苏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实现100至2000公斤级卫星的完整制造闭环,其批量制造各类卫星年产量可达150颗。

“下一步,发展商业航天可进一步聚焦细分赛道、错位发展,比如上海深耕火箭领域,江苏则可以根植卫星领域,做深度产业化建设。比如电磁频谱星座,包括遥感、探测、控制、应用等,江苏都非常有优势。”张骏建议。

生物制造,制造“不可能”

将餐厨废油提炼为飞机燃料;将钢铁冶炼过程中产出的工业尾气转化为鱼饲料;将农业废弃物秸秆做成包装袋和一次性吸管等产品……生物制造技术作为全新“造物”技术,让许多不可思议之事成为可能。

江苏是生物医药制造大省,如何迈向生物制造强省?省政协委员、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洪斌认为,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驶入“快车道”,离不开“创新”和“产业聚集”。

首要是聚焦源头创新,瞄准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以及免疫治疗、细胞、基因治疗等,加速核心关键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在抗体药物偶联物和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力争“领跑”,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其次是聚合创新资源,采取“引进+自主研发”“对外许可”等多元化方式,提升创新效率,进军国际市场。还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跨国制药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力。此外在创新成果准入转化等关键环节,也需不断完善产业创新生态。

生物医药是生物制造的应用领域之一。戴洪斌表示,恒瑞医药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坚持体系化创新,打造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平台,深耕肿瘤治疗领域,拓展自免、代谢疾病等慢病领域,同时拓展适配生物制造的产品新管线。

人形机器人,加速“跑起来”

参加半程马拉松,翻跟斗、做俯卧撑……最近,有关人形机器人的新消息接踵而至。作为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新赛道之一。

“江苏已经拿到这场产业竞赛的‘入场券’。”省人大代表、苏州科技大学校长顾菊平告诉记者,我省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经验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资源,在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眼下,人形机器人成为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产业创新的重要阵地。省内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学科体系。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在先进制造、智改数转网联、低空经济等方面布局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增设一批新专业,在机器人设计、生产制造、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形成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还与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智能感知协作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去年4月印发的《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江苏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瞄准新目标,让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跑起来”,顾菊平建议,要持续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产教融合、人才队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集中发力。苏州科技大学也将加快推进光子、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工业智能等产业学院建设,加大产教融合,推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康养、商业服务等领域的集成应用,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何玥颐 安莹 倪方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gamev918.cn/tech/130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