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比其他人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环境,但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出现了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生的学术不端事件屡有发生。如,抄袭、剥窃他人成果,捏造或篡改实验数据,发表论文“一稿多投”、杜撰参考文献,引文不加注释、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如:
(1)部分科研人员和管理机构不尊重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过分看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长远打算和执着精神,对挫折失败不够宽容。
(2)科研行为规范不完善,科研管理机制有漏洞,导使部分科研人员有意、无意地违反科学道德规范。如:
许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对科研规范、科学道德不甚了解,较少接受科学道德规范方面的正规、系统教育。很多学生对实验数据怎么处理、怎么引用、怎么署名都有误解,学术批评不能正常开展,科研监督不到位等。
(3)科研诚信教育不够,有些人道德水准不高、缺乏自律意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缺失,批评质疑的精神不够,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4)受传统历史文化思想的影响,“官本位”、学术机构行政化问题突出。
(5)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受到挑战。
(6)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公民参与科学活动的机制缺乏和渠道不畅通,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和作用不强。
总之,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除了教育不够、缺乏自律、惩罚不严外,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科研资源紧张,竞争激烈,大家争抢荣誉和利益,导致了科研人员的价值观冲突,也促使了不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