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在南京复元先进新材料研究院实验室内加紧研发,争创药理研究新突破。(资料图片) 通讯员 朱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
2024南京千名博士招引周活动吸引全球博士和高层次人才来到南京,开启一场人才和城市双向奔赴的“南京之约”。(资料图片)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工人在南京经开区牧镭激光调试测风激光雷达。(资料图片) 通讯员 王刚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紫金山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会聚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致力于关键技术领域的深入研发,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资料图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莱斯信息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低空飞行相关系统的研发。(资料图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南京落点
站在大时代的风口,谁能赢得科技竞争,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向上飞跃,南京的主攻方向在哪?突破口在哪?
南京科创优势十分突出,大学大院大所林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人才储备雄厚,科技创新实力广获认可。这一个个优势,就是一个个切入点、突破口,是南京一往无前向未来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潜力所在。过去一年,南京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第9位、全球科研城市第5位、全国科技创业城市第3位。
察势则明,用势则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刚刚结束的南京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产业科技创新工作谋篇布局: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升教育强市建设水平,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人才引育留用质效。
在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闭环的过程中,南京科研人员有信心,以十年磨一剑、久久成其功的决心和韧劲,助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以产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打造科技强市、产业强市、人才强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更好彰显省会担当作出示范引领。
善用科教优势,聚力产业科技创新
新型膜材料科研获得新突破!1月9日,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在线发布南京大学团队重要进展——该校化学化工学院郭盛团队与美国教授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膜材料,可以实现有机烃类低能耗、高效率的分离过程。
“接下来,团队目标之一就是实验室成果产学研转化,打造面向工业场景的成熟膜器件或产品。”郭盛介绍,该膜材料的应用有望实现包括可持续航空燃料与精细化工品在内的液态烃类化工品的节能生产。
大学大院大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供给的“活水源”。作为科教名城,南京优势显著。南京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力求在已有科教优势基础上与时俱进,让优势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看支撑——拿出真金白银,不遗余力加大投入支持原始创新,鼓励支持大学大院大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瞄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重大科学问题等积极开展研发攻关,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在宁科研机构建设。2024年,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预计达3.9%。
看服务——建立起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定期会商校(院)地合作进展、重大问题和需要支持的事项。
看转化——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宁落地建设,并布局生物医药、信息通信两个分中心。去年,南京还发布了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在转化主体上,聚焦高校等“最初一公里”,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在“新年第一会”会场,南京宣布通信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全面竣工。在100%网络负载、途经13个省市、1.3万公里距离、1万条确定性业务的情况下,CENI实现零丢包、时延抖动小于20微秒。
日前,《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发布,在2024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南京位列第六,科技创新实力再次得到认证。
善用“高新力量”,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组数据彰显南京“高新力量”实力不俗:截至2024年末,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50亿元。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500家左右,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900家左右。南京高新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九。
善用“高新力量”,南京已连续多年实施市级重大专项项目——每年向企业征集技术攻关榜单,凝练出当年支持方向,再邀请企事业单位揭榜挂帅、协同攻关,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2021年至2023年,分三批共立项35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已取得攻关成果或技术突破30余项。
目前,《关于征集2025年南京市重大专项项目指南建议的通知》已正式发布。值得关注的是,在该通知之下,还有一则通知——《关于公布2024年度南京市中试平台备案名单的通知》。记者注意到,这一批备案的中试平台中,建设单位为企业的占多数。
中试,是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举个例子,你在家煮一锅饭容易,但是如果要煮两三百个人的饭,还用同样的方法可能就煮不熟。”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同样的道理,一个科技成果仅在实验室表现很好还不够,还须通过中试平台,经过严格测试,从而降低产业化风险。而企业具备生产线,相比科研机构直接布局投入生产线来说,要少付出更多成本。
南京市中科神光激光光电技术中试平台入选南京新一批中试平台备案名单。“生产线和专业工程师团队都是现成的,还有数十年的激光光电产业积累,可以为高校科研院所和初创团队的前沿创新成果提供产业化生产的过渡性试验服务。”南京中科神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新友表示,“中科神光将积极推动中试平台向前、向后链接大院大所、投资机构、孵化器等资源,做深做实中试服务。”
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力争突破2.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1万家。根据创新南京此前亮出的“五项行动”,南京将通过实施创新主体提质行动,优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政策,推动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成势。
新的一年,南京“高新力量”值得期待。
善用人才引擎,激活创新“一池春水”
1月14日,南京玄武区人工智能赋能工业4.0发展大会——西门子繁星计划南京专场活动举行。现场,玄武区十大创新产品发布,南京达斯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显示产品“榜上有名”。
“南京拥有人才的广度、深度、梯度,在国内少有比肩者。”达斯琪董事长周全感慨道。他建议,南京要打好人才牌,放大优势、做深做透。
南京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22年又被科技部确定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南京接连推出“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紫金山英才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积极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赋予用人单位举荐权,不拘一格评才荐才,持续激活创新“一池春水”。
“在这里做科研,没有经费使用的限制,没有编制的束缚,还能得到实验室和地方人才计划综合支持。”刘博士从法国里尔中央理工学院毕业后,来到紫金山实验室工作,对实验室的创新氛围和活力十分惊喜。
去年年初,《南京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方案》获批后,紫金山实验室等28个试点单位(区)正式启动此项改革,自下而上开展人才评价“立新标”的探索。目前,紫金山实验室已将800多名科研人员按岗位职责区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基础研究类、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类,进行分类评价,用不同“尺子”量不同人才,让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围绕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南京还全面打响“有宁才更好”人才工作品牌,聚焦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等“关键小事”,重点抓好院士专家、青年人才等“关键群体”,用好“紫金山英才卡”以及“12345”人才服务热线等“关键渠道”,全方位解决人才生产生活服务需求。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人才资源总量达415万人,同比增长8.9%,连续3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
前不久,一场“南京千名博士招引周”活动燃动全城。南京面向全球人才发出诚挚邀约,招聘博士岗位超3000个,并首次统筹全市创新平台、基础教育和自然人文景观等资源,设计25条博“揽”金陵产业专线,为人才与城市搭建相互感知、双向奔赴的平台。
倾尽一座城的诚意,捕获青年博士人才“芳心”。活动累计吸引近30个国家超18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宁参与,累计收到国内外博士简历近1.4万份,约970名海内外博士和高层次人才参加了线下产业专线体验活动。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文博士曾向记者描绘他眼中的“南京优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才政策友好、创新平台实力强、生态环境宜居、经济发展稳健……
立足城市实情,加快把比较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一条“南京路径”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