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下,跨境支付互操作性如何保证供应链安全稳定?

fjmyhfvclm2025-01-20  10

编者按

跨境支付互操作性是使某地区的跨境支付系统或机制能够在其他地区结合使用的技术或法律兼容性。跨境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主要基于三个方面:时间上互操作、标准上互操作、技术上互操作。跨境支付体系互操作性一方面满足供应链本土化跨境支付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支持供应链多元化拓展,保证供应链安全稳定。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课题组

以下为正文部分:

近年来,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化进程遭遇严重冲击,跨国公司适应性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全球供应链发展呈现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等新趋势,对跨境支付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章从互操作性、便利性、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聚焦讨论跨境支付体系变革应对供应链变动趋势的逻辑和路径。本文探讨跨境支付互操作性与供应链稳定。

01

跨境支付互操作性的现状与改进

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使一个系统或机制能够与其他系统或机制结合使用的技术或法律兼容性。在过往的发展中,许多大型经济体或贸易区都开发了自己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在供应链发展呈现区域化、本土化的情况下,一国的贸易需求往往涉及跨区域跨系统的支付,传统上,如果双方系统不能很好地兼容连通的话,那么一般通过更换为双方均可参与的支付系统或通过第三方(代理银行)来实现跨境支付。在具体实践中,代理银行是更常见的选择。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全球代理银行关系网络在逐渐缩减,部分银行退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代理银行业务,也有一些银行关闭了代理银行服务。对于代理银行业务减少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这对其供应链的稳定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此时,跨境支付系统与其他跨境支付系统的互操作,不仅是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更是保证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

BIS、IMF、CPMI和FSB等国际组织都在致力于推动跨境支付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根据现有的研究,跨境支付系统的互操作主要基于三个方面: 时间上互操作、标准上互操作、技术上互操作。

首先是时间上互操作,这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前提。出于对运行成本的考虑,大部分国家的跨境支付系统都是在工作日的部分时间开放,但某些交易涉及的两个国家在时区上有差异,导致两国跨境支付系统的开放时间存在差异,双方仅可在系统开放的重叠时间里进行交易,而在其他时间内就会出现交易的“空窗期”,这提升了跨境支付乃至供应链的时间和成本。当两个系统在开放时间上完全没有重叠时,两国之间交易就会存在极大障碍,进行互操作性的改进也无从谈起。相应地,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国的贸易对象选择。

其次是标准上互操作,这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在满足开放时间有重合的前提下,一致的标准便是进行互操作技术开发的基础,包括法律法规的协同兼容和数据标准的统一,其中,数据标准的统一是目前跨境领域工作的重点。

最后是技术上互操作,这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具体措施。不同的互联互通方案各有其优缺点,但还要根据具体国家之间的情况进行单独的协商和设计,国际组织也在推动跨国的项目合作,来测试具体方案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

互操作性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也是跨境支付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采用各种实现互操作的方案,一国可以实现与其他多国之间在跨境支付上的互联互通,降低供应链区域化带来的交易风险,进一步地,互操作性较高的国家也具有更多的贸易选择,能够针对其供应链情况选择多元化的供应商,避免因单个国家供应商的支付问题影响供应链完整性,从而为拓展贸易关系奠定基础。

02

跨境支付互操作性满足供应链本土化跨境支付需求

从全球产业布局来看,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已经成为一个典型趋势,许多国家将企业迁到邻近友好国家或本土,离岸外包日益呈现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的特征。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区域贸易协定与全球消费需求变化等因素的推动下,全球供应链已经形成集聚特征。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全球电子和机械设备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高技术含量环节正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跨境支付系统的互操作需求逐渐提升。在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时期,很多跨国企业在上下游企业集聚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相应地,供应链可以通过本国内支付系统完成交易。但是随着政策推动的供应链的区域化、本土化,大量企业迁移,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交易难以在国内完成,需要依托跨境支付系统,且进出口双方通常会面临使用不同跨境支付系统的情况。此时,一方面要依靠贸易谈判解决贸易政策上的 “硬脱钩”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跨境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来避免技术上的 “断链”风险,保证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迁移之后仍能正常开展交易。

跨境支付互操作性可以满足供应链本土化的跨境支付需求,即在供应链本土化迁移的背景下,降低因供应商回流而两地跨境支付系统不互通导致的 “断链”风险,从而保证供应链的稳定。

03

跨境支付互操作性支持供应链多元化拓展

近年来,出于维持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目的,欧洲、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开始推行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即在本国产业较为薄弱、需要依赖其他国家企业的环节选择不同的供应商。

除了保证原有供应链企业之间贸易的持续正常开展外,供应链的多元化拓展还是保持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措施。供应链多元化是指企业在采购和供应环节不局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商,而是选择多个供应商,以降低采购和供应风险、提高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提升供应链薄弱环节的厚度和稳定性,这也成为现在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

从现有研究和实践来看,要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就需要实现全球供应链采购渠道和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即跨国公司需要将采购和销售渠道拓展到某个地区的多个经济体或是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地区,以分散风险和降低成本。而在拓展供应链采购渠道和销售渠道的过程中,跨境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国企业的选择。当两国之间的跨境支付系统难以实现互操作时,也就难以实现供应链的拓展。而当一国跨境支付系统被广泛应用或能够与多个其他跨境支付系统实现互操作时,该国企业在选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时就有了更大的空间,从而可以在供应链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主动。

整体而言,跨境支付系统互操作性的提升能够较好地应对供应链本土化、多元化趋势给供应链稳定带来的挑战。随着原有供应链贸易伙伴企业进行区域化、本土化迁移,供应链多元化需求提升,各国越来越需要通过提升自身跨境支付系统的互操作性,来保持与原有贸易伙伴企业的正常交易,并拓展其他国家的合作企业,从而降低 “断链”风险,提升供应链厚度,进而在技术层面保障供应链的稳定。

本文节选自《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第六章《跨境支付体系与全球供应链》,章节作者为宋科、朱斯迪、孙翼、许界天。

报告简介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是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第13本年度报告。该系列报告旨在忠实记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深度研究这个进程中各个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热点难点。课题组以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动态追踪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过程。该指数综合考虑了人民币在贸易计价结算、金融交易和官方储备等方面执行国际货币职能的情况,RII数值越大,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越高。RII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率先编制,于2012年首次正式披露。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以“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国际货币金融变革对全球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充分论证了一国货币金融体系服务于全球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助于推动该国的货币国际化进程。课题组从国际货币金融视角出发,聚焦金融体系如何支持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金融支持保障功能来普遍提升全球供应链上各国(地区)福利水平等问题,为探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可持续全球供应链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整理:陆森

版面编辑|于小淳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监制|商倩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gamev918.cn/tech/130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