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必读的“地球生命史诗”:理解地球的昨天、今天、明天

fjmyhfvclm2025-01-23  10

寒假的日子,总算有了更多也更完整的读书时间。窗外或许寒风凛冽,屋内却满是温暖。在这样的时光里,窝在沙发的一角,手捧一本书,便是最幸福的事。在这个寒假,邂逅一部宏大地球生命史诗“地球生命故事· 生物大灭绝”,开启一场跨越4.5亿年的探索之旅。

在与“地球生命故事· 生物大灭绝”的深度对话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目睹了地球生命的兴衰荣辱。从远古时期那些惊心动魄的灭绝事件,到如今第六次大灭绝悄然逼近的现实,每一页书都在敲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警钟。

我们特邀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三蝶纪(严莹)为大家分享这套书,本文原刊载在《中国教育报》。

让孩子了解生物大灭绝有意义吗?

提到已经灭绝的生物,孩子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恐龙。在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区,常常可以见到被翻到烂的恐龙书。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长河中,恐龙的灭绝只是一个缩影,发生在白垩纪末大灭绝时期,伴随恐龙一起灭绝的还有当时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三的物种。这样的大灭绝事件在地球上已经发生了五次,每一次都是地球生物的重新洗牌,最严重的一次仅有5%的幸存者存活到下一阶段,而我们与其他的生物一起,正处于第六次大灭绝的进程中。

《霸王龙》插图

如果你有个好奇宝宝,或者你是个有好奇心的大人,也许你会就此产生一系列疑问:这五次大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大灭绝前的地球上有什么生物?科学家们是怎么发现生物大灭绝的?现在的生物还会大灭绝吗?

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这一套8本的“地球生命故事· 生物大灭绝”中。

这套书的两位作者可谓是重量级的“黄金搭档”。

文字作者是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演化生物学和科学传播教授本·加罗德。除了做科研,他还在BBC主持多档科普节目,具有丰富的科学传播经验。插画作者加布里埃尔·乌格托是著名的古生物科学插画家,也是一位爬行动物学家,曾担任纪录片《史前星球》的美术顾问,同样具有丰富的科普经验。他为这套书绘制了五百余幅精美的插画,其中有多幅大场景的古生物复原图,兼具科学的严谨与艺术之美。

这套书就像一部图文版的纪录片,再现了地球的8个生命故事。同时还密布着很多支线议题和有趣的例子,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中文版的译者是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博士石敏和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作家何文珊;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对全书做了全本审定;此外译林出版社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戎嘉余和沈树忠以及多名专业研究者对这套书进行了审读和推荐,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超越想象的地球

我们生于地球的宜居时代,这是属于我们作为人类群体的幸运,这是我看完书以后的一大感受。

如果我们随着书坐时光机到寒武纪的地球,世界一片汪洋,海平面比现今高出220米,所有的陆地都集中在一起,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海洋里。到泥盆纪,地球到处都是干燥炎热的热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高5倍。我们再去侏罗纪找恐龙,这时候的地球是潮湿温暖的亚热带,遍布着森林,看起来很宜居吧。然而,到了白垩纪末,“砰!”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到了地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带来了冲击波、野火、热浪、海啸、酸雨、骤降66.8℃的严寒……

《霸王龙》插图

上述的地球都是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只能在书中的描述和复原图中感受到的,当然,有些也是基于已有科学证据的推测,也许当时的地球更丰富更精彩。我们再去看看那些曾经在地球上的物种吧。在泥盆纪,我们会看到当时生态系统最致命的捕食者——长达8米、满身“铠甲”的邓氏鱼,它没有牙齿,却能在短短20毫秒内迅速开合嘴巴,咬穿一切猎物,咬合力是一个成年人的9倍。如果你觉得邓氏鱼已经很厉害,到了上新世你会遇到身长18米的巨齿鲨,它嘴里有276颗锋利的三角形牙齿,咬合力是一个成年人的205倍!

《巨齿鲨》插图

在书中,作者会告诉你这些神奇的物种所处的时期,栖息的环境,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大灭绝事件。你会感受到每一个物种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与地球上,一定会与其他生物产生联系,每个物种的诞生都是历经百万、千万、亿年与气候、天气、环境以及其他生物产生关系的结果。我们人类也是如此,无法孤立于环境、孤立于其他生物而存在。这就引到了书里另一个反复被提及的问题,为什么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

从生物大灭绝理解生物多样性

看到最后两本,你会发现灭绝离我们是如此之近。袋狼出现于约200万年前,而最后一只袋狼死于1936年9月7日。最近的一个已灭绝的知名物种是白鲟,白鲟曾广布于长江流域,在20世纪70年代,白鲟的年捕捞量可达25吨,短短几十年后,白鲟在2022年正式宣告灭绝。这套书的最后一本是《海南长臂猿》,它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灵长类中最濒危的物种。截至这套书成书时仅剩35只,经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今年增长到42只。这样的物种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

《海南长臂猿》插图

灭绝的核心因素来自变化,当物种适应不了激烈的变化时就可能灭绝,这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栖息地破坏、疾病、捕猎和竞争、气候变化等等因素。为了拯救濒危的生物,各行各业的学者、保护工作者们都在努力。保护物种,实则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处于食物链层级比较高的顶级掠食者和一些大动物更容易成为保护对象,就是因为它们所在的环境能覆盖更多的生物栖息地。

《怪诞虫》插图

而今,我们会在很多个场合听到“生物多样性”这个名词。从字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体现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面。在这8本书中,虽然每本有一个“明星物种”作为代表,我们仍可以在内容中了解到与这些生物同时期的其他物种,以及与这些物种密切关联的物种。无论是已经灭绝的生物,还是现今存在的生物,都体现了高度的多样性。那么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重要呢?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每个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舞台,多种不同的生物分饰不同的角色,各有各的特长和作用。当灭绝赶跑戏里的一些角色时,就需要剩下的角色来填补空缺位置。如果生物多样性高,即便“演员”缺席,替补演员都能补上角色,剧目还能进行下去。反之,如果生物多样性丧失,我们就失去了生态系统的安全网。

让孩子了解生物大灭绝有意义吗?

现在的孩子课业繁忙,家长常有的疑问就是“了解这个对孩子有用吗?”回到标题,我想认真地给出回答:有用!

孩童时期是最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时期,对身边的万物充满了探索欲。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恐龙,就是因为这种远古时期的庞大巨兽满足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可是,如果只知道恐龙,对于其他生物来说,未免有点不公平。如果孩子问起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恐怕很多家长也给不出非常理想的答案。作为一个现生生物的科学研究者、科普工作者,这套书也填补了我自己的知识空白,尤其是对五次大灭绝的发生过程解释得非常清楚,让我受益匪浅。

对于孩子们来说,除了在书中了解大灭绝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书里除了大的主线,作者还埋了很多支线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导小读者们去思考这一切是为什么,是怎么研究出来的。譬如,对于古生物的研究来说,化石证据是通往过去的金钥匙。这些化石是古生物学家们拿在手中的散落的拼图,拿到的越多,越能拼凑出当时地球的真相,除了能还原物种,还能还原出物种之间的关系,环境和气候的特征。又比如发现五次大灭绝的规律和共性,就能为今天的生活做出指导,选择对地球更友好的生存方式。

《怪诞虫》插图

书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版块叫“我要问专家”,作者提了诸多读者会感兴趣的问题,去询问相关领域的专家,让专家给出答案。这些专家都是真实存在的,现在正在做相关领域的研究,书里给出了他们的姓名、所在单位和研究领域。这对小读者们是另一种激励:还有如此多的人在从事着这些领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曾经被这套书深深吸引的小读者们也会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行动的召唤,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如同蝴蝶效应般,可能引发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我们在阅读中收获的不仅是对生物演化的惊叹,更是对未来责任的担当。

我们正身处大灭绝之中!

纵览4.5亿年地球生命灭绝与复苏史

BBC科普专家给孩子的地球生命史

《史前星球》美术顾问绘制全彩插画

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好书"作者苗德岁撰写总序并推荐

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沈树忠领衔推荐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系列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讲述4.5亿年间地球经历的五次典型大灭绝、一次新近发现的大灭绝、人类世大灭绝,以及濒危物种保护。怪诞虫、三叶虫、邓氏鱼、利索维斯兽、霸王龙、巨齿鲨、袋狼等七种具有代表性的灭绝生物,以及中国特有的极度濒危生物海南长臂猿纷纷登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gamev918.cn/tech/131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