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短
一寸强
去年最出圈的苹果产品,恐怕当属全新的 Mac mini。
M4 芯片的强大性能,叠加国补的超低价格,以及紧凑小巧的全新设计,让这款苹果电脑中的「小透明」,跃升成为电商平台一度卖断的抢手货。
单个热门产品的出现,也会带动整个品类的发展。今年 CES,高通宣布拓展迷你主机品类,各大厂商也带来了不少相关新品,甚至连英伟达都来凑了凑热闹。
越来越强的迷你主机
2005 年,苹果 Macworld 发布会现场,乔布斯单手端出一个方盒子,并介绍称这是一款带有光驱的完整计算机主机,引发了台下和外界的热议。
因为在当时,笨重的台式机箱电脑还是多数人能接触的计算机,而将它们与小巧可爱,光驱等基础功能都齐全的 Mac mini 放在一起,任何人都能感觉,这个「饭盒」大小的电脑,更像是未来产品。
作为 Mac 家族价格最低的成员,Mac mini 的定位非常清晰:吸引更多 Windows PC 用户尝试 Mac 生态的入门产品,小巧的主机也意味着用户可以很轻松将原有的显示屏、键盘等外设转移,而并非一台高性能的专业级机器。
在初代 Mac mini 诞生 7 年后,英特尔也推出了一个名为「Next Unit of Computing」(下一代计算单元,NUC)的产品线,这是一种类似 Mac mini 的紧凑型「准系统」主机,用相对更低的价格,出售不包含运行内存和闪存的迷你型主机产品。
在英特尔的号召下,不少 OEM 厂商也开始试水迷你主机。
但对于上个十年几乎所有便携电脑产品而言,性能都是一个难以避免的桎梏。半导体工艺进步放缓,处理器个头不小,核心数量却不多,对散热要求也很高,而且只能将就使用孱弱的核心显卡。
其实当时的英特尔还推出过比 NUC 更极致的「计算棒」产品,一个大号 U 盘的尺寸,连好电源插在显示器上,就能充当一个小计算机。不过它搭载的低功耗处理器只能提供平板级性能,加上难堪 Windows 重负的 2GB+32GB 存储方案,连轻量级任务都难以招架,同等价格在当年能买一台开箱即用的低端手机。
不难看出,单纯的极致便携,不是用户的追求,理想的迷你主机应该同时兼顾三大要素:性能、体积、价格。
因此,在低发热、性能强的苹果自研芯片 M1 推出后,原本关注量不高的 Mac mini 产品成功蜕变,四千的价位,就能获得比肩万元 MacBook Pro 的性能配置,不仅吸引了想要尝鲜 M 芯片和 macOS 生态的消费者,升配版也成为了不少专业人士的选择。
而性能暴涨、体积砍半的 M4 Mac mini,又恰逢各种优惠价格史低,迷你主机三大要素一次满足,一夜卖爆也不足为奇了。
Mac mini 只是行业的缩影,事实上,伴随着半导体半导体工艺和封装技术不断升级,芯片厂商三足鼎立互相竞争,导致这两年不少低功耗强性能的处理器产品问世,轻薄本和迷你主机从中获益最多。
今年的 CES 上,AMD 就推出了 Strix Halo 这种将强力 GPU 和 CPU 统一封装的小体积处理器产品,并直接表明,苹果的成功给了他们一定的灵感。不少厂商也同步预告,将围绕这颗芯片打造下一代高性能迷你主机。
灵活是万能的敲门砖
也许时至今日,还是有不少人会质疑,迷你主机,到底有什么意义?既然大机箱能实现更好的散热,也能塞下性能更强的大块独立显卡,价格也相对更便宜,为什么还要选择「假便携真座机」的迷你主机?
其实,迷你主机也不完全意味着性能的绝对落后。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定位高端的迷你主机内置独立显卡,更多的中低端迷你主机也正在支持「OCuLink」连接技术,可以通过连接外置独立显卡的方式,实现更强的性能。
Aoostar GEM 12,通过 OCuLink 外接了独立显卡,图源:ETA PRIME
在性能跟上的情况下,把设备做得尽可能小巧方便,能够灵活进入各种场景,特别是在这个寸土寸金的时代。其实更是一种优势。
我现在住在一个只有几平米的房间,传统大机箱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但迷你主机随遇而安;而对于企业来说,不占地方的迷你主机,意味着办公桌和仓库能有更多可作他用的空间。
图源:Notebookcheck
年关将近,不少学生和打工人都要返乡,没多少人愿意在大包小包的行李上加一个又大又重的机箱,但迷你主机甚至可以放进背包随身携带。
迷你主机不只能成为一种更方便的电脑。越小的产品和设备,往往意味着越少的限制,越广的用途。
价格一千左右的一个低配迷你主机,可想而知性能只是入门水平,但对比电视盒子,它不仅能随时下载、播放任何视频资源,也不需要额外开专门的视频平台会员,甚至还能用来办公。
也有一些动手能力强的极客玩家,将迷你主机用作家庭软路由器、NAS 外置存储、等等更高阶的玩法。
不仅用户自己在捣鼓,厂商也开始探索这个设备形态所蕴含的潜力。
在今年的 CES 上,英伟达不止拿出了 RTX 5090 显卡,还推出了一个价格 3000 美元的「迷你主机」:Project DIGITS。
这款可以托在掌上的小主机,配备 128GB 统一内存和英伟达超强 AI 芯片 Blackwell,显然并非为广大玩家畅玩游戏而生,而是一种外接设备,帮助更多中小型开发者在本地设计和调试 AI 模型。
因为机身紧凑,意味着开发者基本不需要对工作环境进行太多调整,就能将这个高性能设备接入平时的工作机器,降低了 AI 训练的部署成本。
更小的形态,很大程度意味着「灵活」,而灵活就是万能的敲门砖。
不止于个人电脑
作为一个发展 50 年之久的品类,个人消费电脑市场,似乎已经步入一个长期稳定的迭代期,即使偶尔会有一些惊艳亮相的产品,比如英伟达旗舰显卡,比如苹果自研芯片,也都是性能上的进一步提升,总体前进步伐已经相对缓慢。
即使是各家纷纷打「AI」的新旗号,并且全线产品力都非常不错的去年,PC 市场总体也只迎来 1% 的小幅增长,IDC 还分析称「国补」在背后起到了不小推动作用。
想换电脑,好像选项都仅限于笔记本和台式机,手上这台凑合凑合也不是不能再战一年。
因此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想要获取新用户和转化老用户,总是需要一个能面向更细分场景的全新设备形态。
就像是相机市场,传统单反和数码相机迭代基本平稳,还面临着越来越「Ultra」的智能手机挤压,但是类似运动相机、手持云台、全景相机这些体积更小、场景更专门的设备,依旧能在当下不断实现增长。
GoPro Hero 12
和迷你主机一样,游戏掌机也作为 PC 界的「手持云台」,在这两年获取了不少关注度。它和迷你主机共享一种类似的产品哲学,那就是如何在一个更轻量级的形态中,释放出足够的性能。
微星 Claw 8 AI+ 电竞掌机
用传统的电脑依旧可以打游戏,但就是有一部分人,想要游戏不离手,想随时随地玩上 3A 大作,这是之前的 PC 产品都无法很好满足的特定需求。
说到底,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就是一个越来越「小」的过程,从铺满房子的 ENIAC 到今天的 Mac mini,缩小的是体积,暴涨的是性能。可以预见,未来的迷你主机还会在形态和表现上不断进步,或许最终,它会完全超越「电脑」,成为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世界上首台计算机 ENI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