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是否会成为中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理想选择?

fjmyhfvclm2025-01-23  11

近来,低代码平台在很多公司内部引发了广泛关注,员工们纷纷借助低代码平台,围绕现有业务搭建各类应用。这一举措确实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但缺乏规划的实施方式,似乎会带来诸多局限性。那么,低代码平台是否真的适合中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呢?

1、很多大企业都在引进低代码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低代码开发平台已然是中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的热门选择之一,目前被很多大型企业视为迈向数字化时代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包括吉利汽车、丰田汽车、哪吒汽车、奔驰、施耐德等知名汽车厂商,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交建、中国建筑、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证券、华泰证券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还有西子联合、中海达等制造型企业,都在积极应用低代码平台,以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提升业务效率与创新能力。

低代码并非新兴概念,其在技术与应用层面的讨论已持续多年,却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在国内,低代码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企业对低代码的认知不足、厂商过度夸大其功能、市场存在误解以及专业人才短缺等,这些都导致其技术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尽管低代码平台的技术水平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低代码厂商在市场中仍处于非主流地位。虽然有众多采用低代码的案例,但这些案例大多集中在中小企业,且实施过程不够规范,应用水平也参差不齐。即便部分大型企业采用了低代码,也多用于部门级的辅助业务。

然而,一种新趋势正在改变行业对低代码的传统认知: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正式采用低代码平台,构建其核心业务系统。这种正式采用,意味着像专业软件开发一样,以低代码平台为基础,规范化地构建企业的关键业务系统。随着越来越多大型企业成功案例的涌现,低代码这一领域重新获得了企业的关注与认可。

过去,低代码在企业CIO眼中,只是一个适用范围有限的初级工具,难以进入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领域。但如今,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对低代码的认知已有了显著提升,他们不仅关注低代码技术的发展,更关注其成功案例和实施经验。低代码被更多企业接受和采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在大型企业的正式采用,这标志着国内低代码平台开始走向成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低代码在小企业的非规范使用,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而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为低代码的可行性和可信性提供了有力的背书。低代码在大型企业的正式采用,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的发展,更多地将是模式和经验的复制问题。企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总是同步发展的。低代码行业取得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低代码厂商的技术进步和能力提升。特别是那些具备企业平台级支撑技术和规模化交付能力的服务商,成为了推动低代码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2、大企业采用:衡量低代码成熟度的关键

对于低代码平台进入大型企业,目前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低代码平台只能用于大型企业的辅助业务和补充长尾业务”,暗示低代码难以进入企业的核心业务领域。然而,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其根源在于国内低代码厂商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一家低代码厂商的目标客户群体仅限于中小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那么得出这种结论也就不奇怪了。长期以来,国内对低代码能力的评价,大多停留在“能否搭建出来”这一纯技巧性层面,这种评价方法显然过于肤浅。其实,还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评估方法:看大型企业是否愿意采用。

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构建,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实施标准,通过合规的生产过程,确保构建的系统稳定可靠。一个低代码平台要想进入大型企业,就必须能够融入并符合这些构建标准。因此,大型企业对低代码的采用评估,并非仅仅看能否搭建出来,能搭建多复杂,而是看在符合构建标准的基础上,对生产力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满足程度。不过,大型企业的系统构建标准,确实将那些缺乏系统化交付能力的低代码厂商拒之门外,或者只能局限于辅助业务领域。

“快速”或“敏捷”通常被认为是低代码平台的优势。但实际上,低代码的竞争早已不再局限于编码效率的高低,而是系统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敏捷性,包括领域建模、架构设计、开发、质量保证(QA)、部署、安全、产品化、用户界面(UI)设计以及迭代等整个生产过程。因此,全生命周期的敏捷性,才是低代码敏捷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支持敏捷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低代码平台,才具备大规模开发和交付的核心能力。

除了技术能力、交付能力和方法论之外,熟悉客户行业和客户业务,也是低代码厂商及其合作伙伴的必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质的价值。

最后,让我们回到低代码平台的能力边界问题。从公开的案例来看,利用低代码开发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规划(ERP),甚至行业解决方案,如金融科技(FinTech),都有许多成熟且成功的大企业案例。

例如,织信的金融行业客户华夏银行,其IT部门人员仅一百多人,但服务范围覆盖全国十几个个省市自治区。面对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传统的开发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借助织信低代码开发平台,华夏银行实现了“用5%的人力,搞定70%的需求”。低代码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带来了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快速响应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二是打通各个系统间的数据流转和统一管理;三是释放金融企业的创新力,推动业务创新。

3、大企业为何青睐低代码?

大型企业采用低代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动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需求暴增,而IT资源却相对匮乏,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供需失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力,因此,低代码成为了首选方案。在访谈大型企业的管理层后,我发现他们还有一个更强的需求: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业务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常常是业务已经改变,而支持的信息系统仍在开发中。

此外,即使业务本身没有变化,调整也已成为常态。所面临的问题是:信息系统来不及调整,以适应业务的变化。“利用企业内部的开发力量,与业务人员组成项目团队,采用低代码平台快速构建这些随需而变的业务系统,以加快新业务计划的上市时间,这是目前最为可行的方式”,一位企业高管如是说。

当然,除了上述主要动力外,大型企业采用低代码平台还有其他重要原因,例如:

(1)业务主导:在业务与IT的关系中,业务始终是驱动因素。但如果从企业软件厂商外采系统,很容易被厂商的解决方案所引导,让业务去适应IT。采用低代码自建,就能避免这一问题,始终保持业务的主导地位。

(2)成本和投资回报率(ROI):企业的业务系统建设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企业内部开发,但为了应对大量需求,必须招聘更多开发人员。这种方案不仅成本高,产品化水平也存在不确定性。第二种是依靠外部开发力量,包括外采系统。这种方案无疑投入最大,但所开发的系统是否符合业务需求,仍有较大不确定性。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球有近一半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第三种是利用低代码平台进行企业内部开发,在不增加开发人员的基础上,就可以满足业务需求。如果组织得当,这种方式的ROI无疑是最佳的。

(3)迭代和扩展: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的业务很少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支持的信息系统也必须通过迭代而随之变化,并留有一定的扩展度。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的开发方式无疑是采用低代码的内部开发。因为这种方式沟通成本低,协作效率高。

综上所述,低代码已经成为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选方案。

4、低代码领域的机会与展望

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对低代码的采用已经进入加速期。一份关于低代码采用的调查数据显示:海外已有77%的受访企业开始采用低代码开发平台,而疫情更是加速了低代码的采用进程。其实,低代码的需求早已存在,只是近年来在巨大需求的拉动下,低代码的机会才逐渐显现。我们可以看到,就连传统的企业软件巨头SAP和Oracle,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低代码平台。这一趋势将推动先进的数字化转型朝着更快、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低代码也能大幅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门槛,使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通过对比国内外低代码企服市场,不难发现国内低代码的市场空间更大。国外企业信息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信息化企业的总量已经很大,因此市场空间相对较小。由于企业遗留的软件资产短期内不会废弃,低代码的替代存在很大阻力。同时,利用低代码升级改造现有系统,也不是低代码平台的强项。

国内情况则截然不同,信息化企业的总量较低,特别是新兴产业更是如此。这为低代码企服市场留下了足够大的空间。此外,国内大部分企业没有历史软件遗产的包袱,这为低代码平台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最后,国内企业对信息化的依赖和信任程度远不及国外企业,因此在信息化投资上非常谨慎,目前主要以分步建设方式为主。而低代码平台正好迎合了国内企业的这种投资方式。

从低代码发展的成果来看,国外低代码领域的领导厂商已经在大型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构建中,证明了其强大的系统级构建能力。它们的客户案例中,不乏丰田汽车、梅赛德斯奔驰、施耐德、苏黎世保险等大型企业。而国内低代码领域的头部厂商织信所服务的客户版图中,也涵盖了世界500强企业,如吉利汽车、国家电网、中交建、招商局等;以及制造型企业,如川环、君乐宝、通用集团等大型企业。

写在最后

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不同之处在于,国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随着技术发展而呈连续状态的。而国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除了起步较晚以外,由于技术路线和转型方法的限制,使转型呈现出迟缓和非连续的特征。那么,国内企业如何借助本土化的有利条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车呢?采用低代码或许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gamev918.cn/tech/131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