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运,在浙江省宁波陆埠收费站,“智能潮汐机器人”准时上岗。这些机器人由太阳能供电,收费员可通过按键控制机器人向指定方向移动,仅需2分钟就能实现车道切换。
当收费站进口流量明显多于出口的情况下,该机器人向出口侧移动,将进口车道由3条拓展为4条。据了解,“智能潮汐机器人”使用以来,大幅缓解了早晚高峰陆埠收费站进出口的拥堵情况,根据当日车流量的不同,早晚高峰拥堵时间能比原先缩短1—2小时,大幅提高陆埠收费站的通行效率。
进入春运以来,交通运输部聚焦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服务保障综合运输春运工作。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我国各地交通部门加强春运大客流动态研判和运行监测,围绕信息互通、票务互联、服务衔接,强化综合协同和统筹调度,持续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特别是针对高速公路拥堵、新能源车辆充电、琼州海峡客滚运输等痛点难点,注重以科技创新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比如,在国家高速公路网主通道和主要国省干线,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监测能力,实时调度易拥堵的路段和收费站;实时监测服务区充电桩状态,并在多平台进行动态发布,在服务区部署移动充电机器人,将过去的“人找桩”变成“桩找人”;琼州海峡首次应用无人机对进岛车流进行态势感知,合理调配运力,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据交通运输部监测,全国高速公路车流量中新能源车占比近20%。今年春运,3.5万个充电桩上岗,高速公路服务区覆盖率达到98%。为缓解新能源车主“补能焦虑”,交通运输部门加快超快充、大功率设施应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广泛应用120kW以上快充设施。浙江、江苏、广东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的省份,还建设了600-800kW的超充电站,实现充电“一秒一公里”。
在黑龙江,当地依托视频云,对收费公路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电子巡查,实时掌握道路车流量、车速、路面状况等信息,及时发现异常并预警。建设高速巡养、应急救援、护航服务的3张无人机创新应用网,基于AI分析悬停侦查重点场景节点。发生应急事件,通过无人机喊话功能维持现场秩序、疏导交通,远端分发补给,夜间高空持续照明和警示,快速打通交通堵点。暴雪等极端天气下启动“压速带车”“空地伴飞”模式,护航车辆安全通行。
四川省开发了蜀道新能源充换电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对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81%的充电桩实时监控,AI图像识别技术可实时监测充电繁忙情况和故障、隐患情况,提高综合调度水平和故障排除效率。
四川、湖南、新疆等省区还将移动充电机器人引入服务区,在充电繁忙的服务区增加灵活充电服务,实现了从“人找桩”到“桩找人”的转变。
人民网记者 乔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