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协作机器人领军企业节卡股份,近期更新了其招股书,计划在科创板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此举标志着这家专注于协作机器人技术的企业,正加速迈向资本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协作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一个新兴分支,以其能在人类工作环境中协同作业的能力而著称。这类机器人不仅具备高安全性、易于编程和快速部署的特点,还能有效减轻人类劳动强度,降低劳动风险。节卡股份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推动这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节卡股份的创始人李明洋,曾在饮料包装行业深耕多年。他发现,尽管饮料加工环节已实现高度自动化,但包装环节仍需大量人工操作,成本逐年攀升。于是,他携手上海交通大学盛鑫军教授等专家,共同创立了节卡股份,旨在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这一环节的成本。
自成立以来,节卡股份迅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2015年,公司为国内乳制品行业打造了首条智能包装生产线,随后又为化纤行业设计了氨纶自动分级/分拣机器人包装系统,有效节约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如今,节卡股份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餐饮、零售、教育等多个服务场景,并成功开拓了汽车、电子、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客户。
然而,尽管节卡股份在营收上取得了显著增长,但盈利状况却不尽如人意。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3万元、573万元和-2855万元,2024年上半年仍亏损325万元。科创板发审委在问询函中,要求公司谨慎估计并客观披露前瞻性信息,并分析说明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节卡股份在回复中表示,公司在研发和推广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导致整体利润偏低。同时,2022年实施的股权激励也产生了高额的股份支付费用,对公司净利润产生了不利影响。尽管如此,公司仍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扣非净利润扭亏为盈。
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广阔前景,为节卡股份等国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据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协作机器人占工业机器人的比例从2.7%增至10.5%。2023年,全球协作机器人的销量达到5.7万台,主要应用在汽车及零部件、3C电子、机械加工等领域。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协作机器人市场,销量约占全球总销量的41%。
在行业格局上,国产协作机器人与外资企业同台竞技。目前,已进入中国的协作机器人外资品牌主要包括瑞士ABB、德国KUKA、日本发那科等。然而,以节卡股份、越疆、大族、遨博智能为代表的中国协作机器人厂商,正不断加强技术及产品创新,逐步打破外资垄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节卡股份等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纷纷计划通过扩大规模来提升竞争力。节卡股份本次IPO拟募资7亿元,其中3.7亿元用于智能机器人生产项目。公司表示,到2030年满产后,将形成年产4万台的产能。然而,在各家企业一窝蜂“上量”的情况下,如何消化新增的超7倍产能,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节卡股份还需面对来自传统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的竞争。如埃斯顿、拓斯达、埃夫特等企业,已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因此,节卡股份等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需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尽管如此,协作机器人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国产替代的加速趋势,仍为国产协作机器人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国产协作机器人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