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23 日凌晨,三星发布新一代旗舰——Galaxy S25 系列。从硬件配置上看,三星今年确实颇有诚意,就连最基础的 Galaxy S25,今年也终于盼来了 12GB 内存,追平了 S25+,也追近了国内同行。
但在充电方面,Galaxy S25 系列的规格就有些说不过去了:S25 标准版有线充电功率仍停留在 25W;S25+ 和 S25 Ultra 看齐,充电功率来到 45W。同时根据现场媒体的测试,三款手机只支持到 15W 无线充电。除此之外,三款手机也仅仅是符合 “Qi2 Ready” 的要求,并不是真正支持 Qi2 无线充电。
图片来源:三星
简单来说,S25 系列三款手机只能 “被动兼容” Qi2——在搭配 Qi2 充电器时能激活 15W 无线充电。但对于 Qi2 规范中非强制性的磁力对齐与吸附设计,三星并未主动跟进,自然也无缘类似苹果 MagSafe 的磁吸充电。
Qi2 很好用,但为何难以普及?
事实上,Qi2 难以全面普及,这并不是三星这一家手机品牌的问题。就目前主流手机品牌来说,除了将 MagSafe 充电 “升级” 成 Qi2 的苹果之外,所有手机品牌对 Qi2 的支持都相当有限。以海外市场为例,现阶段 “完全支持 Qi2”(Qi 2.0.0) 的手机品牌有且只有苹果(非国行机型)和 HMD Skyline 这一款手机。
其余无论是三星还是 Moto 都只能说自己 “Qi2 就绪”(Qi2 Ready)。这一点在 WPC 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的网站中也有所体现——截止 25 年 1 月 24 日,三星品牌下只有去年发布的 Galaxy Ring 智能戒指这一款产品通过了 Qi2(2.0.0) 标准,其余产品最高只支持到 Qi1(1.3.3)。
图片来源:WPC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国产手机品牌中。在 WPC 认证列表中搜索小米、OPPO、vivo 等国产品牌,不难发现只有小米去年年初的两款无线充电宝产品通过了 2.0.0 认证,其余产品均只支持到 1.3.3。
图片来源:WPC
从技术上看,带有磁力对齐的 Qi2 之所以全面遇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实现磁力对齐需要品牌在手机内集成磁铁组件,这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还对手机的内部结构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某磁吸手机壳品牌给出的数据,内埋磁铁和屏蔽层需要在手机里清空 2-3mm 的深度。这个空间要么从手机后盖中加工出来,要么从电池厚度中 “扣” 出来:前者对手机后盖的加工工艺有极高要求,后者会影响电池的体积(整体减厚)或加工难度(异形电池)。
当然,品牌也可以把这个厚度直接加在手机机身厚度上,但这样做又破坏了手机的设计和纤薄。所以对大多数品牌来说,在权衡成本与设计的平衡后,支持 Qi2 的无线充电功率但加入磁吸功能才是更高的产品设计方案。
而对国内手机品牌来说,支持 Qi2 还有另一道阻碍:2024 年 9 月,《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在国内实施。《规定》中提到 “移动、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为 100-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 频段”,但 Qi2 的工作频率为 360Hz,不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
这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为 Qi2 “判了死刑”,同时也是去年发布的新 iPhone、新 Apple Watch 国行充电 “缩水” 的根本原因。
Qi2 之外,已有更好的无线充电方案
当然,刚才提到的两点只是 “技术” 方面的原因。在我看来,Qi2 “无人问津” 的真正原因,是业内已经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首先,针对 “磁力对齐” 这一问题,在这一功能被纳入 Qi2 标准之前,手机品牌和第三方配件品牌就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磁吸手机壳。
2020 年,苹果发布了适用于手机的 MagSafe(严格来说第一代 MagSafe 是给电脑用的),当时连影子都没有。得益于苹果的生态号召力,市面上涌现了大量基于 MagSafe 开发的磁吸配件,手机壳品牌也为非 iPhone 开发了大量 “兼容 MagSafe” 的磁吸手机壳。
就拿还没正式发售的 Galaxy S25 系列为例,尽管手机没有磁力对齐模块,Casetify 等第三方手机壳品牌就已经推出了对应的磁吸配件,“补全了 Qi2 的最后一块磁铁”。
图片来源:Casetify
其次,相比于 Qi2 那 “羸弱” 的 15W 充电功率,国产手机品牌在无线充电功率上早已 “一骑绝尘”。以小米为例,在 2021 年,小米就推出了适配小米 MIX 4 的立式风冷无线充电器。近几年主流旗舰手机的无线充电功率之所以只有 50W,那完全是因为有《规定》的限制——50W 只是是《规定》的上限,不是国产手机品牌的上限。
无线充电标准,终将由中国品牌说了算
从中外品牌对无线充电的支持情况来看,小雷认为全球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重新定义方向的关键节点。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在 Qi2 “有限支持”,各品牌八仙过海的情况来看,无线充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是时候交给中国品牌做决定了。
从技术储备上看,中国品牌在无线充电领域早就是“遥遥领先”的存在。与其继续追随国际标准,不如利用已有的技术积累,推动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无线充电标准。在《规定》的限制下,手机品牌已经无法内卷无线充电的功率上限。既然如此,倒不如联合不同手机品牌,打造非私有制式的无线充电体系,在高功率快充之外提升无线充电的用户体验。
而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中国厂商早已具备构建自有无线充电标准的能力。考虑到无线充电技术在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以中国品牌为核心的无线充电联盟体系,还能为智能家居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形成技术闭环。
图片来源:小米
当然了,对中国无线充电标准的探索也可以提升中国品牌在全球科技市场的地位。作为 5G 标准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中国品牌已在移动通信领域积累了足够的话语权。在无线充电这一领域,中国品牌同样有机会通过自建标准体系,为全球无线充电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Qi2 的 “有限支持”,不仅暴露了现有无线充电体系的短板,也暗示了中国品牌不必拘泥于 Qi2 标准。国产手机品牌与其 “被动支持” Qi2,倒不如自立门户,建立自主的无线充电技术体系。从用户需求到产业生态,中国厂商完全具备成为无线充电技术领域主导者的潜力,推动行业朝着更高效、更实用的方向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Qi2 的命运已成定局,但无线充电的未来绝不会止步于此。与其在手机里埋磁铁,不如把这珍贵的空间留给中国厂商自己定规矩吧。
2024科技大盘点:
手机行业的2024:
智能硬件的2024:
PC行业的2024:
AI软件的2024:
科技公司的2024:
智能汽车的2024:
汽车公司的2024: